篇一
作者:福州店市场部朱青丽
今天娜姐组织大家观看电影《那人,那山,那狗》。影片改编自彭见明小说《那山那人那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暂独处却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在影片里,刘烨饰演的儿子高考落榜后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此时,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儿子打算接替父亲的工作。儿子决定接班的目的竟然是乡邮递员是国家干部,跟进城打工不一样。这来回一趟223里,要用三天,中间歇两个晚上,什么时候上山下山,父亲都画了地图,并再三叮嘱儿子,可是仍然不太放心,决定亲自陪儿子最后走一次大山里的邮路。
在一个雾气迷蒙的清晨,父亲,儿子,大黄狗老二,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起初,儿子对父亲要跟自己走一趟是抵触的,多年以来父亲由于在外送信,与儿子的交流非常少,儿子甚至有点嫉妒老二,能时刻待在父亲身边。两个人走路该聊点什么,可是儿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父亲总是很久才回家一次,儿子长这么大“爸”都很少叫一声,不是不爱,只是不知道怎么说出口。儿子内心其实为父亲感到委屈,多年来父亲在外送信,长途跋涉,无怨无悔,甚至忽略了家庭也不想升职。
影片中有许多的小细节,比如,儿子即将出门时,父亲将邮包里的邮件拿出来重新整理了一遍再放进去,并且一边叮嘱儿子一边收拾。在崎岖狭小的山路上,遇到了迎面走来的村民,儿子不会让道,父亲便教儿子让道。父亲给五婆单独送信时,又让儿子也读信,这是让儿子记住,还有五婆这样特殊的信。在进村的路上,他们遇见了陈好饰演的侗族姑娘,在儿子见到陈好的瞬间,那眼里的火花和激情,是挡都挡不住的,而婚期也是根据父亲的到来时间确定的,因此可以看出父亲在村民中的重要性。在淌那条冷水的时候,儿子先把邮包运过去再把父亲背过去,儿子想证明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了。
在这条邮路上,父子两的情感也发生了改变,由儿子从小对父亲的不理解到最后的理解。父亲对儿子袒露心声,说出了自己内心对家庭的愧疚和亏待。这条邮路是亲情的旅程,是感情的潮水,是父子两的包容和理解。
篇二
作者:福州店市场部张锋
一狗,俩人,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情节,简单、易懂。 然而,影片带给我们的不只只是这么简单的故事,而是那绿油油的画面背后所带来的无限震撼——一份坚持、一份责任、一份成长,当然还有民情的平淡。
故事发生在山间,一对父子带着那条狗奔波于送信的路上。 在路上,父亲老去儿子成长,有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希望;在路上,有善意的谎言(盼孙子来信的盲奶奶);在路上,有父亲略显生硬的关于责任的说教;在路上,父亲和儿子收获了人生。
绿油油的大山,金黄的夕阳,一种宁静,一种质朴的感觉,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镜头所到之处,都是油画般美景。绵延的绿色,细密的绿色,辽阔的绿色,是包容感恩的颜色,是平和安静的颜色。在这片宁静下,映射出来的是那民情的淳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与外界联系少之又少,少了些勾斗,多了些邻里之间的关怀,父亲便是如此。他那善意的谎言(为盼望孙子来信的读信)和绕远路送信(有一户村民和村会计不和),无不代表着这些。当然还有村民,免费为父亲提供食宿,请父亲喝喜酒,等待父亲过峭壁等等。他们之间互相照顾,关怀,这也是影片背后带给我们的震撼,与现在城市的喧嚣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一种呼唤,一种归顺于自然、于宁静、于淳朴的呼唤。
一个人,一条路,却是几十年。当父亲踏上邮路的那一刻,他没有想过回头,没有想过放下。他背起的是乡亲们的希望,坚持的是责任。当上级让他退休安享晚年,他却要求自己的儿子上任,他知道这条路有多苦,但他却不放心交给别人。当儿子踏上这条父亲走过了几十年的邮路,默默地感受着这条路上的一切,悉心听着父亲所说的一切,他明白,这是责任,需要坚持。一路上,儿子新奇的想法不断冲击着父亲那墨守成规的邮递观念,或者是说冲击着父亲对邮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父亲,用沉默教会他,选择坚持。两代人,责任却在其中传递。父亲坚持了几十年,到他老了,这份坚持与责任交给了儿子。
影片中父亲曾经在雨天坚持给村民送信,倒在悬崖下,但他依旧走着那条路,爬着那悬崖,从无退缩之意。当那个大学生把这一切告诉儿子时,儿子的责任变重了,他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带给乡里百姓希望,更重要的是挑起父亲放下的这个担子,重新出发。
在这路上,父子俩曾经谈及理想。父亲说:“想头,也叫理想。越苦就越要有想头。人要是有想头啊……就什么都有了,要是没有想头啊……再好的日子都没有滋味……”简单、易懂,却道出了生活。
在这路上,父子俩讨论过送信方式。儿子为了节省力气,说可以搭便车。父亲却说:“踏实的走自己的路,我不想为了几步路看别人的脸色。”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在这路上,儿子回头发现父亲不在时,放下邮包寻找父亲,却被父亲训责。但我们知道,父亲是感动的,这是父子之间的关怀。
在这路上,当儿子兴奋地对父亲说:爸,你听见了吗,他下次要采访我们。而父亲却静静地说:“再说!我也没下次了。”这是一句多么沉重的话,是父亲的不舍,是父亲的无限留恋。这条路对他来说,“就像山里人住在山里,脚放在鞋子里一样——舒服”,或者说,这已经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吧。
篇三
作者:福州店市场部程庆彤
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在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信,马上要由唯一的儿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对儿子首次出发,老邮员千叮咛万交代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带着长年跟随的忠狗,陪着儿子走了一趟送信之旅。父子俩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展开前所未有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知道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
联系到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让我感受到社会工作与邮递员工作的相同之处。乡村邮递员日复一日走在山林,经历各种困难最后将信交到村民手上,过程虽艰难,但最后看到收信人期待,感激的目光时,一路的艰辛都已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喜悦。
社会工作亦是如此。帮助一个群体或个人解决其困难的过程,就如同送信的道路般艰难曲折。我们和邮递员以及其他的任何人都一样,做着平凡的工作,但是任何工作都有其重要性。对整个社会来看,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社会工作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总是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实只要我们坚持做下来就会发现不管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还是对社会的作用,每个人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作为乡邮员的父亲,在茫茫大山之中,送了一辈子的信,今天就要退休了。在父亲向支局长的一再请求下,让儿子接班当了乡邮员,还走父亲走的这条山路。上任的第一天,父亲把儿子整好的邮包又整了一遍,叮咛复叮咛。该上路了,常年跟着父亲送信的黄狗“老二”怎么也不肯跟儿子走,父亲决定陪儿子走一趟。
要过溪了,父亲提醒儿子要在铺满青苔的石头上站稳脚,儿子不让父亲再下水,执意背他过溪。湍急的溪流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忽然消失了,他们几乎同时感觉到对方对于自己的意义,感觉到这些年来积存在心中的很多东西。
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父子两人的看法依然不尽相同,但是话题似乎多了一些。当儿子说起母亲总是在守望中生活的时候,他发现父亲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在对同一个女人的思念中,父子间的感情在默默地流动。
观看完整部影片,我被剧中的父子之情,人狗之情所深深的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