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我的朋友圈被两件事刷屏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石应康跳楼自杀及《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下跪求排片。一名医生和一部电影,通过这样的方式联系起来,多少让人心生唏嘘。
如果把人生当做一部电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看得懂医生这部电影,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让应该站在同一阵营对抗疾病的医生和患者从一方变成了对立的双方,爱恨交织,“相爱相杀”。
前段时间被魏则西事件让莆田系医院和百度的“恶”暴露在阳光下,成为人们争相批判口诛笔伐的焦点,医生陈仲伟被患者杀害又让紧张的医患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这就像长久以来的沉疴陋习,脓疮一样只要一碰,就会流脓,真的到了对症下药,治理、疏通的时候了。
我们都期待着国家监管和调整,期望医无虑,食有安,生活和谐美满。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问问我们自己,作为患者是否足够了解疾病本身,作为医生或医院是否真的做到了无愧于心。
可事情往往是这样,战场上对立的双方都只是在寻找着对方的漏洞,缺陷,进行攻击,所以看到的就只能是不良的一面。面对一个个生命的离去,我们不应只是会讨伐、会批判,而应学会去反思,更重要的是彼此交换位置去学会理解和尊重。
著名导演赵宝刚执导过一部讲医生的电视剧叫《青年医生》,在急诊室里一个个紧张的片段展现了医生们超人般的生活场景。但事实上,医生从来就不是超人。他们也有家人,他们也会生病,他们不过是从事着一份特殊职业的平常人。
很多时候我们对医生存在着许多偏见和误解。多数医疗机构只关注医生的学历、医术、工作效率很少顾及医生工作时的内心世界。特别是行业规章制度“逐年增多”,“医闹”“恶性伤医”等事件停不下来,导致医生工作处在一种忧心忡忡状态下,甚至受到委屈时,还让医生“自己承受”,不知不觉中,医生或多或少恐惧上班。
医生也是人,有着七情六欲,有老人有孩子需要关心和照顾。据《2014年中国医生执业状况调查》显示,在7000多名被调查医生中,九成人表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八成人没有双休日的概念,最近一年没有带薪休假;超九成人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近五成人感觉“非常累”。
也就是说当你和家人、孩子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同时,医生还在绷紧着神经,忙碌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之中。也许只有忙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熟悉又陌生的床上,才会想想自己和家庭。曾遇到一名医生,深深的感慨“有人敬医,无人疼医”,患者把医生看成神,以为找到医生病就能好;社会对医生存在偏见,民众并没有真正理解医生这个职业。
医者仁心、仁术,是为医者的原则要求。然而,医生只是一种职业,医生最根本的还是一个人。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没人愿意看到给我们看病的医生自己还挂着吊瓶,都希望生病了可以药到病除。因为我们都知道,看病是件极为专业的事情,可是,如果医生自己生着病,每天提心吊胆地在坐诊,能安心看病吗?与其让医生“戴着精神镣铐跳舞”,不如加以理解和包容,用相互善待来把医患关系导向相互信任的状态,最后实现双方的和谐共赢。
然而,当面对这些鲜活生命的离去,我们患者是不是也应该自我反省:对于医生,我们的标签是否贴得太绝对?对他们的期待是否太高、要求是否太苛刻?医生是被冠以“白衣天使”,但是医生也是普通人,不是完人,也不是超人,一样会犯普通人会犯的错,一样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客观评判医生这个群体,还是要看大多数,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一概而论”。
面对生命,也许理解就是最大的尊重。